双碳行业知识百科—国标碳足迹2025-10-14 17:22:21
2025-10-14 17:22:21
一、国家标准体系的核心框架
作为我国首个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,GB/T 24067-2024填补了国内通用核算标准的空白,统一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方法,为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(如欧盟CBAM)提供技术支撑)。其发布标志着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进入标准化实施阶段,是落实《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》的关键举措。
GB/T 24067-2024《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》作为基础性国家标准,确立了三大核心原则:
全生命周期视角:覆盖原材料获取、生产、运输、使用及废弃处理五个阶段;
科学方法优先性:要求采用迭代计算模型,确保数据完整性与一致性;
地理边界数据:相较于国际标准ISO 14067,新增本土化数据采集要求。
截至2025年,我国已发布《铝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》等12项行业细则,计划2030年形成200类重点产品标准体系。
二、政策实施的关键路径
2024年《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》提出三步走战略:
2025年:完成50个重点产品核算标准制定;
2027年:建立基础数据库与标识认证制度;
2030年:实现与国际碳足迹互认体系对接。
当前试点聚焦锂电池、光伏等外贸敏感产品,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碳排放数据全流程溯源。
三、国际竞争与本土创新
中国标准在ISO 14067框架基础上强化了操作指引:
数据本土化:要求优先使用国内排放因子数据库;
技术融合:国家电投等企业已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核算精度;
贸易壁垒应对:通过碳标识认证体系破解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压力。
四、企业实践案例
某新能源汽车企业依据GB/T 24067-2024完成电池包碳足迹核算,结果显示:
生产阶段碳排放占比达62%(主要来自电力消耗);
通过绿电采购方案实现供应链减排18%。
该案例印证了标准对产业链低碳转型的引导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