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碳行业知识百科—国标碳核查2025-10-14 17:14:28
2025-10-14 17:14:28
一、政策演进与法律基础
顶层设计:在全球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,中国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机制,将碳排放核查作为核心管理工具。国标碳核查是指依据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(试行)》等国家标准,由第三方机构对重点排放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的独立验证。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数据核证确保碳排放信息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完整性,为配额分配、交易履约等碳市场运作提供基础支撑。2025年发布的《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》明确要求建立覆盖18个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国家标准体系,并强化核查机构资质管理。中办、国办联合印发的碳市场建设文件进一步提出,到2027年基本实现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覆盖,推动核查标准与国际接轨。
二、核查对象与范围
覆盖行业:当前全国碳市场涵盖发电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金属、造纸及航空八大行业,年排放量≥2.6万吨CO₂当量的企业为重点核查对象。
排放类型:目前以直接排放(范围一)为主,间接排放(范围二)尚未纳入强制核查范围。
三、核查流程与关键技术
实施步骤
(1)准备阶段:确定核算边界(组织边界、时间边界)及排放源(范围一为主);
(2)文件评审:核查企业提交的排放报告、监测记录及数据质量控制方案;
(3)现场核查:通过设备校准检查、燃料抽样检测等方式验证活动数据;
(4)报告编制:形成核查结论并标注不符合项,需经独立评审员复核。
核算方法
排放因子法:适用于能源消耗量计算,参考IPCC或国家标准缺省值;
质量平衡法:精准追踪化工、钢铁等行业的工艺排放;
实测法:通过CEMS系统直接监测烟气浓度,精度最高但成本高昂。
四、行业实践与挑战
企业价值:碳核查不仅满足合规要求,还可助力企业识别减排潜力。例如,某钢铁企业通过核查模型优化,提前1年满足欧盟碳关税(CBAM)的数据披露要求。
典型行业实施案例:有色金属行业兰州铝业依据《GB/T 32151.14—2023》标准,将碳核算条款转化为管理实践,通过能源结构优化实现年降碳量11.2万吨,其经验包括:
建立碳管理体系,明确核算边界;引入数字化监测工具提升数据精度;参与碳市场交易,累计交易额超9亿元。
现存问题与挑战:部分中小企业因监测设备落后导致数据误差超标;中国尚未纳入范围三(供应链排放),与欧盟全生命周期核算存在壁垒。
五、未来发展方向
根据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》,2025年起将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,并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数据溯源中的应用。同时,生态环境部正推动建立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抽查机制,强化对核查机构的监管。